在癌癥仍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的當下,一場別具意義的盛會,“癌癥別慌,康復有章——新版《癌癥只是慢性病》讀者見面會”,于杭州市新華書店盛大開啟?;顒蝇F場座無虛席,線上通過何裕民教授視頻號、一盞燈平臺、趣看、CNTV和網易新聞同步直播,吸引了超過100萬觀眾在線參與。大家懷揣著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對癌癥防治知識的探尋之心,齊聚于此,共同聆聽權威專家的見解,開啟一場關于抗癌新認知的深度之旅。

image.png

活動伊始,主持人熱情開場,點明了活動的核心主題——遇癌別慌,康復有章,并向現場及線上觀眾介紹了新版《癌癥只是慢性病》的重要意義,它承載著滿滿的希望與智慧,為大眾看待癌癥打開全新視角。

在熱烈的掌聲中,主持人隆重介紹了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,他們是來自癌癥防治領域的權威專家:臨床腫瘤專家、上海中醫(yī)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何裕民教授;心胸外科臨床專家、浙江大學醫(yī)學博士、博士生導師李偉棟教授;醫(yī)學博士、健諾思醫(yī)學研究院特聘專家金泉克博士;中華醫(yī)學會心身醫(yī)學分會青年委員陳秋月醫(yī)生。專家們憑借自身深厚的專業(yè)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,為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專業(yè)基礎,也讓在場所有人對后續(xù)的交流充滿期待。

中西醫(yī)對談:智慧碰撞,共探抗癌奧秘

本次活動的“重頭戲”之一——專家對談環(huán)節(jié),將現場氛圍推向高潮。四位權威專家圍繞癌癥防治以及慢性病管理的多個關鍵話題,展開了一場深入淺出且精彩紛呈的對話。。

在探討腫瘤治療過程中中西醫(yī)各自獨特的方法或理念時,李偉棟教授以肺癌和心臟腫瘤治療為例,詳細闡述了特定情況下西醫(yī)手術及放化療的必要性。李主任指出,在肺癌不同分期的治療中,放化療、靶向藥治療有著不同的應用策略;而在心臟腫瘤方面,手術同樣是重要的治療手段,但手術方式要依據腫瘤位置、大小和患者身體狀況而定。

何裕民教授則從中醫(yī)角度出發(fā),深入講解了中醫(yī)藥在腫瘤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作用。無論是在圍手術期幫助患者調理身體,增強手術耐受性,還是在放化療期間減輕副作用,中醫(yī)藥都能發(fā)揮獨特的功效。對于那些對化療不敏感、西醫(yī)手段療效不佳,或是高齡體弱無法承受西醫(yī)高強度治療的患者,以中醫(yī)藥為主的治療方式更是為他們帶來了新的希望。通過中藥調理,能夠調節(jié)患者身體的陰陽平衡,增強機體的抗癌能力,從整體上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。

image.png

談及臨床上令人惋惜的患者案例,李主任和何教授的話語中都透露出深深的遺憾。李主任分享了肺癌患者因不遵醫(yī)囑、自行其是,導致病情失控惡化的案例。何教授分享了部分患者過度依賴開刀、化放療等西醫(yī)手段,忽視了自身身體的承受能力,最終導致身體不堪重負,病情加劇的案例。二位專家一致強調,中西醫(yī)協同治療以及圍治療期中醫(yī)藥的配合至關重要,只有這樣,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治療效果,延長患者生命。

在術后及康復期建議方面,何裕民教授和金泉克博士著重強調了中醫(yī)藥對術后及康復期身體機能調理的重要性,同時根據患者術后身體狀況提供了合理的飲食建議。對于腫瘤患者治療和康復階段的側重點,二位專家指出,癌癥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,心理狀態(tài)對康復效果有著重要影響。因此,提供有效的心理調節(jié)方法至關重要。此外,他們還強調了飲食、生活方式調整以及長期隨訪的重要性。

在探討如何讓更多人理解“把癌癥當做慢性病來管理,才可以活得更好”這一理念時,李主任從西醫(yī)角度解釋,依靠規(guī)范持續(xù)的治療手段精準對抗腫瘤,定期檢查并調整方案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就能長期有效控制病情。何教授從中醫(yī)角度闡述,依據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,運用中藥調理增強抗癌力,結合養(yǎng)生方法,實現帶瘤長期生存。

此外,專家們還從中醫(yī)“辨證論治”和西醫(yī)“精準醫(yī)療”理念出發(fā),結合各自擅長領域,探討了二者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異同點,并針對無法手術切除的癌癥患者,介紹了中西醫(yī)的治療策略以及如何相互配合達到更好效果,同時還討論了中西醫(yī)如何協同提升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。專家們的精彩對談,為現場和線上觀眾帶來了全面且深入的癌癥防治知識,大家紛紛表示受益匪淺。

深度分享:智慧醫(yī)療下的慢病防治新導向

在智慧醫(yī)療浪潮正深刻重塑醫(yī)療格局的當下,何裕民教授帶來了一場關于慢病防治新導向的深度分享。

image.png

何教授圍繞癌癥防治與慢性病管理展開闡述,提出癌癥在多數情況下可被視作慢性病。其發(fā)生過程極為漫長,從正常細胞演變?yōu)榘┘毎?再發(fā)展成癌瘤,往往需要10-20年,甚至更久,這就為早期發(fā)現和干預創(chuàng)造了寶貴時機。癌癥發(fā)病遵循“同花順”理論,是生活方式、環(huán)境、心理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同時,癌癥分為快速進展型、緩慢發(fā)展型和停滯(惰性)型,不同類型對應著不同的治療策略。即便是晚期癌癥,也絕非毫無希望,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,完全有可能轉化為慢性病進行管理。

何教授進一步指出,癌癥的控制與療愈需要全新思路,要重視康復療愈環(huán)節(jié),充分發(fā)揮中西醫(yī)結合的優(yōu)勢,提升患者自身抗癌能力。在智慧醫(yī)療領域,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,能夠精準預測癌癥風險,幫助醫(yī)生制定更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?;ヂ摼W平臺的發(fā)展,也讓患者獲取醫(yī)療資源和知識更加便捷,有助于提升自我管理能力,為癌癥防治開辟了新的方向,帶來了新的希望與契機。

互動答疑:直面問題,傳遞希望

聽完專家們的精彩對話和分享,現場和線上觀眾熱情高漲,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。在互動答疑環(huán)節(jié),現場患者和線上觀眾踴躍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,涵蓋了癌癥治療、康復、飲食等多個方面。專家們耐心解答,用專業(yè)知識和溫暖的話語為患者排憂解難,進一步加深了大家對癌癥防治和慢性病管理的理解。

活動最后,進入書籍簽售和采訪環(huán)節(jié)。何裕民教授的新版《癌癥只是慢性病》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,現場讀者踴躍購書,請何教授簽名留念。采訪中,3位讀者分享了自己的抗癌經歷,以及參與活動后的感受。大家紛紛表示,通過此次活動,對癌癥有了更為科學的認識,也對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癌癥充滿信心。

image.png

“癌癥別慌,康復有章”,此次新版《癌癥只是慢性病》讀者見面會,為廣大讀者和癌癥患者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。專家們的無私分享,讓大家在更新認知的同時,更收獲了對抗癌癥的信心和勇氣。希望越來越多處于迷茫中的患者和家屬,都能將今天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,積極面對疾病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共同邁向健康美好的未來。


心靈雞湯:

標題:遇癌別慌,康復有章:何裕民教授新版《癌癥只是慢性病》讀者見面會圓滿舉行

地址:http://www.6058169.com/kfxw/71626.html